前一阵子,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与围棋选手李世石对弈五局的新闻相信大家也有所关注,最终人类是被机器人所完胜,这引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议。

其实,人机对弈的历史已经颇为久远,虽然 1997 年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但围棋一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难以攻克的题目,也被称作人类智慧的堡垒。原因是这样的:参照维基百科上“游戏复杂度”词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衡量棋类游戏的复杂性,一是状态空间复杂度,二是博弈树复杂度。状态空间复杂度:围棋是 10 的 172 次方,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分别是 10 的 48 次方、46 次方。博弈树复杂度:围棋是 10 的 300 次方,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分别是 10 的 150 次方、10 的 123 次方。

而在汽车领域,人类也一直致力于研发能够替代人类司机的智能驾驶汽车。那么,目前的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到了什么水平?要想替代人类驾驶还有什么难点需要攻克呢?

分享到:

智能驾驶

持续百年的命题

  

  1925年8月,人类历史上第一辆有证可查的无人驾驶汽车正式亮相。来自美国陆军的电子工程师Francis P. Houdina坐在一辆用无线电操控着前车的汽车上。这两辆组合式的汽车通过后车发射无线电波来控制前车的方向盘、离合器、制动器等部件。虽然这种驾驶方式并不安全,也不完美,经常会把无线电波发送到其他接收器上,但是它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

  

  在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幻想着1960年时的美国高速公路都会配有类似火车轨一样设计,汽车将会配有自动驾驶系统,走到高速上就会自动生效,按照铁轨的轨迹和一定的速度高速行进,直到在高速公路的出口才会恢复成人类驾驶。

  

  1983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DARPA开启了名为陆地自动巡航(ALV)的新计划,这个计划的研究目的就是让汽车拥有充分的自主权,通过摄像头来检测地形,通过计算机系统计算出导航和行驶路线等解决方案。

  

  2009年,谷歌在DARPA的支持下,开始了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研发。当年,谷歌通过一辆改装的丰田普锐斯在太平洋沿岸行驶了1.4万英里,这台车辆使用了视频系统、雷达和激光自动导航技术。2014年,谷歌对外发布了自己完全自主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并且在2015年,第一辆原型汽车正式亮相,并且已经可以正式上路测试。在这辆可爱的小车中,谷歌完全放弃了方向盘的设计,乘客只要坐在车中就可以享受到无人驾驶的方便和乐趣。

  

  除了谷歌和大学研究机构之外,现在传统汽车厂商也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例如奔驰在去年的上海车展上已经展出了F015概念无人驾驶汽车。这辆汽车不仅设计豪华,同时车内布满了各种作用的显示屏以及可旋转的座椅,彻底将无人驾驶汽车变成了一个可以移动的娱乐中心。

不止于代步

全能的智能汽车

  那么未来的智能汽车会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仅仅是无人驾驶的代步工具?中汽协曾经发布过“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和执行等功能,可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丰田FV2概念车]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智能汽车少不了车联网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两方面的支持。除了代步,智能汽车还能够帮助人们干更多的事情,并且它还有深度的学习能力,通过感知去了解车主的期望,让我们的出行可以更加的便捷和安全,而且也可以让旅途充满更多的乐趣。

  

  [北汽与乐视合作的智能汽车概念车]

  更安全

  以特斯拉为例,目前其发布的7.1系统已经可以使汽车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这一点是自动驾驶的基础。周围环境包括汽车前面的静态的或者动态的障碍物、车后有追尾风险的汽车、倒车时车后的障碍物、下车时周围穿行的车辆等等。

  未来的汽车可以认识自己的主人,当你靠近它,通过“刷脸”就可以主动的为你打开车门、并发动汽车。还有厂家目前在研发系统来克制怒路症的情况,当系统侦测到驾驶员皱眉或是情绪不稳定的情况,那么车辆也会对驾驶员给予必要的提醒。

  

  [博泰Project N概念车]

  更互联

  互联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资源重置、减少冗余。就像北京到处都有的公共租赁自行车一样,有了基于互联网的汽车资源统一调配,未来很多人将不需要购置汽车,下雨的时候通过app点一下按钮就能叫来一部周围闲置的车。

  除了车与车的互联,例如博泰Project N概念车还可以将汽车与电影院进行连接,当车主有事提前离开电影院时,在车内可以继续播放未看完的电影。

  

  [奇瑞Ant3.0概念车]

  更便捷

  奇瑞的概念车Ant3.0可以帮助车主实现智能办公,在车内接收电子邮件,安排日程和开远程视频会议。Google Auto则可以在车主驶离公司的时候,Google Now会主动地告知用户周边有哪些新开的餐馆或者推荐一些适合车主口味的餐馆。

道阻且长

技术伦理障碍并存

<P>道阻且长</P><P>技术伦理障碍并存</P>
智能驾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到2025年左右,路上80%的车辆自动行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并不仅仅是技术的成熟,智能驾驶相关法规的建立与施行也迫在眉睫。

自动驾驶更安全?

撞一人还是十人?

内容

  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一直都是其发展瓶颈,如何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在客观环境(雨雪,泥泞,修路包括雾霾等)以及人为(黑客入侵系统/周边车辆不遵守交规)等方面安全行驶,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难题。另外,目前智能驾驶技术还无法适应极端恶劣的环境。而从交通事故诱因的角度看,不遵守交通规则 、疲劳驾驶、注意力分散等人为因素占主要成份。智能驾驶技术所擅长的正是替代简单繁琐的驾驶行为,永远专注、不知疲倦,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会超过人类驾驶员。

  除了安全问题,地图的精确度不足,城市道路规划和布局经常变化,导致现在地图的发展跟不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的,智能驾驶也需要更高精度、更快更新频率和包含更多驾驶信息的专用驾驶地图出现,二者相辅相成。

  

  今年2月14日,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遭遇了首次车祸,它在更换车道时驶入公交车路线,与行进中与公交巴士发生剐蹭。事故的发生,将首次担责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业界还提出“撞一个人还是撞十个人如何抉择”的伦理难题,给无人车技术再泼一盆冷水。

  近几年无人驾驶汽车主要是科学技术在推动,再往后发展到一定规模,将会碰到很多社会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伦理道德,这方面甚至会上升到整个社会的探讨,弄不好会陷入困境,成败与否,就看双方的力量制衡。

“说车”者说

李尚(本期《车说》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