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无小事,以数据信息等方面安全保护是汽车面向智能电动时代下新的热点,并事件频发。

2021年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刚在美上市仅两天的“滴滴出行”在当年12月官宣启动在纽交所退市。

另外,近两年来网络上还时不时传闻有车企的用户数据被黑客破解,甚至有的信息被明码标价销售。

相关事件引发舆论争议的同时,也让大众关注到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而目前主流做法一是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对数据进行管理,2023年5月,工信部发布《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四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草案意见征求稿,对汽车网络安全提及加强数据监管;二是物理空间管制,对汽车使用半径进行限制,这更多表现为被动应对,如何主动保护消费者隐私和信息安全,解决问题就成了各家车企比拼重点。

作为全球新能源品牌发展的领导者,同样在智能领域深耕的比亚迪从关键的车内摄像头入手,从产品源头入手。

其实并不难。事实上,随着车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车内摄像头在车企的应用率越来越高,简单通过采取关闭摄像头保证数据安全并未在业内达成一致意见,比亚迪的方案是通过安装车内摄像头盖板,实现不同场合通过物理滑盖灵活开/关摄像头,灵活采集,打消用户对隐私泄露的忧虑,实现软件+硬件双重防护,将信息安全进一步提升,提升用户安全感。

这套信息安全方案成本不高,筑牢却是信息安全大关,而这也仅仅是比亚迪打造纵深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当中的一小部分。

据悉,比亚迪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包含车端到云端的多个维度,全方面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及驾驶安全,做到用户对自己的数据可知、可感、可控,实现灵活的信息安全管理。

这从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就已开始。首先,比亚迪的手机APP和车机系统均向用户提供了隐私声明,以显著的方式告知用户个人数据的处理和权限访问举措,并且为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权益查询的便捷渠道,使用户真正可知其享有的数据权益。

其次,通过一定的物理方式为用户提供明确可感知的隐私安全防护,其中车内摄像头盖板就属于可感的范畴,而比亚迪是国内最早使用车内摄像头盖板的企业,用户凭此确保从根源上杜绝信息泄露。

最终,无论是手机APP还是车机系统,比亚迪均为用户提供了权限管理方案,用户可自主选择对应的权限管理策略,掌控自由。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开发的应用和系统,均采用安全策略防止自启动,为用户提供可自主控制的产品方案。

产品攻防测试维度,比亚迪通过持续高强度安全攻防测试方式,提升自身能力及产品的安全防护,并且曾多次获得国家比赛奖项,如第二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挑战赛金奖。

从隐私政策到整车配置,从硬件到软件,比亚迪打造出一套全面的、灵活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比亚迪表示愿意并且正在接受监管机构监督,同时积极主动开展各项数据安全与合规的认证工作。目前,比亚迪已获得R155(CSMS)、R156(SUMS)体系认证等安全认证,已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

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比亚迪做到了领先,信息安全领域同样如此。(记者 姜鹏)

编辑:张泽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